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有哪些实施路径?我国各地各校在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实践中有哪些有益经验?本期专刊特邀请专家学者、教育管理者、校长等对此进行研讨。——编者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中小学加强人工智能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实施路径。这一举措适应了全球教育数字化变革的潮流,也为中国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未来竞争力打下了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探索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基础教育体系,总结有关经验和做法,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构建更加开放、创新、包容的人工智能教育模式。
1、全球视野下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价值
数字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改变着全球社会和经济结构。据世界经济论坛(WEF)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创造数百万新型工作岗位,同时也将替代许多传统职业。可见,掌握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已不再是专业领域的“专属技能”,而是一种面向全体公民的基础素养。
在全球范围内,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本国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推动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2年发布的关于K-12人工智能课程的全球调查报告显示,全球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1个国家开发并实施了K-12人工智能课程。2023年新加坡政府发布《以科技推动教育转型2030年总体规划》,“加强学生数字素养和技术技能发展”成为规划的五大战略之一,政府为学校提供包括课程在内的资源以支持所有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发展。2024年4月,韩国教育部门提出到2025年,逐步引入基于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教科书。2024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了面向学生和教师的新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对学生和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出新的要求。
这次出台的《通知》,正是我国近些年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经验总结和创新深化,明确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方向和实施路径。中小学阶段是人格养成、兴趣激发和基础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当前各地各校亟须找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基础教育体系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落实人工智能教育,培养未来创新人才。
2、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突破点
开展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需要在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实现普适化等领域有所突破。
关注能力发展,构建分阶段课程体系。《通知》提出,小学低年级注重感知与体验,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与应用,高中阶段聚焦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分层次设计课程内容,与国际上的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探索不谋而合。芬兰教育部发布的2023年数字教育目标报告提出,作为学生数字能力发展的一部分,人工智能能力的发展应该从早期教育开始,并且应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深入。当前全球范围内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内容分为三大类:人工智能基础,伦理和社会影响,理解、使用和开发人工智能工具。而这次《通知》提出的要“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不仅指明了需要构建分阶段课程体系,还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要注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伦理,有利于学校将人工智能伦理、隐私保护和社会影响等议题纳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全面了解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强化跨学科与实践导向,创新教学模式。《通知》提出推广任务式、项目式、问题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具体的任务和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成长。已有的国际经验表明,人工智能教育需要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强调跨学科和实践导向。芬兰通过编程、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项目等跨学科课程,来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培养学生的协作和创新能力。教学实践中,学校需要探索“AI+跨学科”整合开课,优化课时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打造科学化、生活化、情境化的中小学人工智能学习类课程和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构建普适化、泛在化资源平台,共享教育资源。当前,开放教育资源,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普及的做法被国际上许多国家采用。本次《通知》提出,通过设立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开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等方式,提升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普适性。学校可以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通过与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享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开发适合中国学生的人工智能课程。此外,需要加强不同地域、学校间交流,鼓励教师交流创新教学模式,提炼富有成效的典型人工智能教育案例,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教学实践经验。
3、落实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关键推动力量
任何教育的落地和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学校落实人工智能教育的关键推动力量。然而,人工智能教育的专业性较强,国际上许多国家也面临师资短缺问题。
面对师资问题,欧盟通过开发、使用SFT工具(智能教师自评工具),通过自我反思、评估来支持教师数字能力的发展;新加坡则建立专门的师资认证体系,将具备人工智能背景的专业人士纳入兼职教师队伍。2022年,我国出台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出了我国教师数字素养框架。根据相关文件,各地各校需要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教师职业发展培训计划,定期举办培训项目,提升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通过与高校、企业合作,引进符合条件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不断强化人工智能专业化教师队伍力量。
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须谨防加剧“数字鸿沟”。在实践中要加强城乡统筹,通过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将优质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覆盖到农村和边远地区;组织城乡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结对活动,鼓励城市学校向农村学校开放人工智能实验室,帮助农村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等。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领域,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尝试。借鉴国际经验,加强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相结合,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统筹城乡资源,将为我国教育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系山东省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系2024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QDSKL2401282]成果)
作者:李勇
4月16日,为助力第34届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山东艺术学院戏曲与曲艺学院、舞蹈学院师生和戏剧学院、电影学院相关专业学生,以艺术之名开展“牡丹情、公益行”助力菏泽牡丹文化旅游节走进曹州牡丹园活动。
2025-04-19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春风四月,携一缕春光,踏游学之路。济科学子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山东大学(兴隆山校区)研学实践之旅,助力学生拓展视野、培育科学精神。 丈量美丽山大-“游”在山大 上午9时左右,济科学子跟
2025-04-19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四月芳菲季,青春绽韶华。4月18日上午,单县一中南校区操场旌旗招展,以 "十八而志 大任始承" 为主题的 2022级高三成人礼仪式正式拉开帷幕。
2025-04-19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淄博市教育信息化研究院于4月15日在淄博稷下实验学校组织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培训活动,各区县电教人员、校长及教师代表共计370余人参加活动。
2025-04-17 来源: 中国教育报
4月16日,全市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发展工作推进会暨驻淄院校20条重点产业链企业行活动在淄博市工业学校顺利举办
2025-04-17 来源: 中国教育报
4月16日上午,枣庄市教育局基教科科长颜鹏一行到滕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调研普通高中学位建设工作。
2025-04-17 来源: 中国教育报
4月14日,我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孙静带领部分领导班子成员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一行15人赴临沂市工程学校、临沂军创医药卫生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交流。
2025-04-15 来源: 中国教育报
4月9日,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王艺华带队到淄博市特教中心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2025-04-14 来源: 中国教育报
4月11日,全市教育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成武县召开。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臧伟出席会议并讲话。 臧伟指出,教育是菏泽发展的根基,各级党委政府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推动教育
2025-04-14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月11日上午,全区教育大会隆重召开。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于燕,区委书记赵东,区委副书记、区长陈玉娟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
2025-04-14 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25年4月14日下午,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卓教授一行赴滨州市沾化区第一中学开展教育实习调研
2025-04-14 来源: 中国教育报
4月1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十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熊四皓出席会议并讲话。
2025-04-14 来源: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