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头号工程”,“五力”并举,释放和增强人才活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
坚持政治引领,突出人才“向心力”
画好同心圆,健全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学校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人才引进工作保障小组、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等,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协同配合、院系具体落实的三级联动机制,把党的领导贯穿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全过程,推动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实落地。把好方向盘,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实行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将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贯穿人才引进、人才计划推选、职称评审、人才考核等各个环节,不断加强师德先进典型宣传,鼓励引导骨干教师、高层次人才带头示范。唱响主旋律,增进人才政治认同。弘扬教育家精神,开展党情国情校情教育,开展党委书记为新入职教师讲授“第一课”、校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沙龙活动、“弘扬劳模工匠精神”座谈会等活动。实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程,把基层党组织建在系、实验室和课题组,推动基层党建和业务发展双促进、双提高。全覆盖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推动“经师”向“人师”转变。
坚持筑巢搭台,增强人才“聚合力”
学校把“外引”和“内培”作为人才工作的“双翼”,打通人才外引内聚的“双循环”,按照“新秀—骨干—能手—名师”的路径,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引育体系。实施“招才引智”工程。紧扣国家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重点领域,调整人才布局,以“高精尖缺”需求为导向,精准施策、靶向发力。聚焦“高层次”,引进“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等国家级人才;聚焦“应用型”,引进企业技术高管、应用型博士等技术技能人才。连续举办六届“青年学者松山论坛”,打造“宣传覆盖+精准邀约+现场互动”全过程引才新模式,向海内外英才发出盛情邀约,形成了引才聚才的“强磁场”,拥有全国技术能手11人,省技术能手63人,博士400余人。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发挥领军人才的引领作用,形成青蓝结对,依托6个国家级团队、32个省级团队、60个校级团队,积极推动青年教师进团队、进学科,确保青年人才“人人有团队”,在人才经费、团队梯队培养、项目承担、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给予重点统筹支持,形成人才成长梯队,制定配套政策,并赋予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帮扶青年人才成长。实施“双师培育”工程。学校积极搭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在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加强青年博士的动手能力,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实训水平,充分整合技艺传承人、技术能手等“老师傅”的力量,成立了由孙景南等技能大师领衔的1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请技能大师为青年博士指导。
坚持分类评价,激活人才“发展力”
人才评价改革是促进人才个性化发展、营造良好留才环境的关键。建立以绩效分配为引领的分类考核。将教师分为教学主体型、科研主体型、教学科研并重型、实践教学型教师四类,不同类型教师承担不同比例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育人工作。实现以职称评审为抓手的分类评价。按照职业本科教育教师岗位的特点,充分观照教师分类发展的“个性化”定位,对科研型的教师主要考察学术贡献、理论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等;对社会服务型的教师主要考察成果转化、社会经济效益等;对实践型的教师,主要考察技术技能水平;对教学型的教师,主要考察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能力。通过加强分类指导,促进教师发展的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设置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于有突出标志性成果的教师,特别是教书育人成效突出、教学改革有重大突破、技能竞赛有显著业绩、科研成果颠覆性技术被行业借鉴和广泛应用等,评选“教育教学卓越奖”,直接提交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
坚持产才融合,提升人才“创新力”
建立推动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双向任职、定期交流”,打造“专业对接、项目驱动、区域就近、互补共赢”职教特色的校企混编创新型人才队伍,实现了“技术专家上讲台,专任教师进车间”。鼓励高层次人才依托产学研项目进企服务,深入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全方位服务企业科技创新。丁强博士带领团队把科研做在生产实践中,攻克了当前半导体工业领域核心关键部件研发的技术难题,解决“卡脖子”难题,形成了较大影响力和示范效应。在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时也反哺教育教学,实现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并将行业产业需求带回学校,推动专业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在推动人才走进企业的同时,学校也积极向企业引智借力,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联合体和产业学院等高水平校企合作平台,从行业领军企业选聘科技型企业家、技术专家等作为“产业教授”“产业导师”。
坚持职教出海,扩大人才“传播力”
推动本土教师“走出去”,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依托柬华应用科技大学、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郑和学院等学校境外办学资源和平台,组织优秀中青年教师和专业团队赴德国、柬埔寨、赞比亚等国家研修和任教,推进与境外国家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科研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提高国际化交流水平。加大海外人才“引进来”,依托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等平台,建立引才工作站,聘请引才顾问,畅通与海外人才对接渠道,引进和吸收先进理念和优质资源,采取挂职、兼职、特聘岗位、项目合作、技术联姻等方式吸纳人才。学校建立了国际教育背景教师师资库,具有半年以上境外经历的教师占比25%。
聚才而盛,因才而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将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兴校强校之本,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锻造“工匠之师”。
(作者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