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国内要闻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5年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5年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4月1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5年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202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高质量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安排部署学会2025年重点任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林蕙青出席会议并讲话。学会副会长管培俊、李家俊、严纯华、张大良、葛道凯、姜恩来、王希勤、刘伟、赵长禄、张军、姜治莹、周玉、郭新立、李元元、罗俊、舒立春、王建国、宋永华、施一公、邬大光,学会监事长孙维杰,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李楠出席会议。管培俊、李家俊、严纯华分别主持会议。

林蕙青讲话

林蕙青会长指出,党中央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彰显了教育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战略地位,对高等教育更好发挥龙头作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学会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肩负的新使命新任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全方位服务教育强国建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学会要在教育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重点抓好以下工作:强化理论武装,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加强新型高端智库建设,努力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研究中心;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成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高等教育中心的重要支点;打造政产学研用品牌活动,搭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高水平协同平台;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打造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一流学术社团。她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学会要牢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三年关键期,聚焦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团结奋进、守正创新、担当作为,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管培俊主持会议

孙维杰作监事会工作报告时指出,2024年监事会按照部署要求抓落实,紧扣战略目标抓执行,锚定质量效益抓保障,聚焦“三重一大”抓监督,紧盯存在问题抓整改,服务学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监事会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开展分支机构专项检查工作;二是组织开展财务内部审计;三是持续强化高等教育博览会的监督保障工作;四是加强监事自身建设。

孙维杰作工作报告

李楠作2024年财务情况报告和学会2025年工作要点说明。他强调,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中,要找准职责定位,在支撑发展上有为有位;发挥自身优势,在社团活动上有声有色;坚持党建引领,在内部治理上有板有眼,共同回答好“教育强国、学会何为”这一时代命题,不断开创学会事业发展崭新局面。

李楠作工作报告

会议围绕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三年行动计划,邀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周天华、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吴刚、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杨丹围绕司局重点工作作报告。邀请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作专题报告。

李家俊主持会议

周天华在报告中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及世界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趋势,围绕一项根本任务、三项重大改革、四项战略行动,介绍了高教司2025年重点工作。他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核心要素改革,深入实施创新教育改革,开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2.0建设行动、国家战略急需人才超常规培养行动、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创新行动、高等教育“出海”行动,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先导力量。

周天华作报告

周大旺在报告中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具有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面对高校科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的不足,要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高强度长周期稳定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依托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与国家大学科技园重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纵深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方面,构建科研硬件开放共享生态,切实改善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生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周大旺作报告

吴刚在报告中指出,党和国家对做好研究生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机遇。2025年,研究生司从深入推进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研制《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全面提升学科专业治理现代化水平与人才供需的适配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加快完善以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为抓手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

吴刚作报告

杨丹在报告中指出,2025年国际司围绕落实《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外事服务内事,内事支撑外事,内事外事联动,系统推进人才、科研和全球治理三方面工作。一是抓好出国留学、来华留学、合作办学、海外办学、涉外拔尖人才培养等工作,加快培养和聚集全球人才;二是以重大平台、重大计划、重大项目为抓手,持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三是主动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依托由我国主导的旗舰合作项目,持续扩大全球教育的中国贡献。

杨丹作报告

郑庆华以《人工智能何以赋能教育创新》为题作专题报告,从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什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路径、赋能教育几个关键问题进行阐述。他指出,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正在打造未来教育新形态,不断拓展认识边界,改变人类的教育认知逻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划分为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体现了技术从基础数据处理到复杂决策能力的进化过程,逐步实现机器对人类智能不同维度的模仿与超越。

郑庆华作专题报告

郑庆华进一步分析了人工智能从弱到强的三种技术路径,一是数据驱动的大模型,二是大数据知识工程“知识引导+数据驱动”的混合模型,三是借鉴人脑机理的机器智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发展需要关注几个关键问题,一是人工智能时代要更加强化STEM教育,二是打造自主可控的国家教育大模型,三是人工智能赋能的关键在于创建新场景新应用,四是以人工智能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能力,五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难点在教师、在生态。他总结到,要发挥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正向赋能作用,坚持科技向善,保持教育内在规律、立德树人初心等方面“不变”,而在方法、手段、内容、载体、模式、管理、评价等方面创新“求变”。

严纯华主持专题报告

会上,葛道凯宣读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关于表彰2024年度优秀分支机构和优秀学会工作者的决定》,对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等11家优秀分支机构、邓昌富等11名优秀学会工作者予以表彰。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吴英策,学会理事,来自20多家省市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秘书长,学会各分支机构负责人,学会秘书处各部门和直属单位负责人600余人参会。

葛道凯宣读表彰决定

热门推荐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